常言说:“态度决定一切。”这话虽然有些绝对,但毫无疑问的是,人的心态与心理状况,会影响人的选择与判断,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行为与后果。
在背起行囊踏上旅途之前,你需要问一问自己:我具备了正确的心态么?
在户外活动中,最常见的、并曾造成多次伤亡事故的“元凶级”心态有以下四种:
1、轻忽心:
如果说,生活在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,有什么区别,恐怕第一就是“便利”,第二就是“安全”。这也是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,因此,都市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儿“无所谓”、“没什么”的心态。
这种“轻忽”的心态,表现很多,比如:“不就是郊游么……”、“那么多人去了都没事……”、“带这么多东西有必要么……”、“领队真啰嗦,我又不是小孩……”,等等。却不知道,在户外,夏天也可能“冻”死人、秋天可能遭遇暴风雪,不下雨也会有山洪,开发成熟的风景区照样会迷路、失踪。
概括起来,“轻忽心”就是对安全常识不重视、对行前准备不认真、在活动中不谨慎的心态。通常来说,只要你轻忽,大自然一定会有所报应,只不过很多时候后果不算严重,不为人知罢了。
正确的心态应该是: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,行前准备不厌其烦、不厌其详,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。
2、侥幸心
这大概是户外第一杀手了,80%以上的户外事故,都与此有关。
这种心态一般出现在风险不那么明显,看起来可能性不大时,不做充分准备和防护就行动;或者,认为来得及在危险发生前完成原定计划,从而不愿意放弃原有目标 。
3、依赖心
生活在城市中,人们习惯于依赖专业人式、依赖专业设备,“有困难找警察、生病了去医院”。那么,当“专业人士”不那么可靠时,就会令自己陷身无法应对的困境;当外部救援不可能及时抵达,缺乏“靠自己”的觉悟,就可能丧失最宝贵的自救时机。
这种依赖心,对于女性,对于体弱者,对于缺乏经验的人,危害尤甚。
因此,新手参加户外运动,要遵循三个“自助”原则:
其一,参加前,有“自知之明”。衡量活动的难度与自身能力,不要参加超出能力之外的活动。起码,在遇到“领队不靠谱”的情况时,最低限度能靠自己保证安全。
其二,刚开始,就要观察同伴是否可靠。户外的“自助”不仅仅是指“自己顾自己”,更多的是同伴的互助,是一个队伍的整体性的“自助”。因此,选择适合的同伴,并尽快融入团队,是安全的重要保障。如果发现你参加的活动队伍中多数是各顾各的人,或者,你由于某些原因被孤立在团队之外,那么,你最好的选择是立刻放弃活动,迅速返回安全地带。在危险时被“放弃”,或者“孤立无援”,只能听天由命的例子已经发生了不止一起了。
其三,遭遇危险时,立足于自助、自救,这才是最及时、有效的。户外史上,真正成功的救援案例凤毛麟角。多数情况下,救援队抵达时,要么最危险的情况已经过去,救援队承担护送的幸存者和伤员的工作;要么,就只能搬运尸体了。救援队在什么情况下才具备最大的作用呢?一是危险不紧迫,二是危险造成的第一时间伤害已被控制,救援队可以避免后续伤害的发生。这并不是说救援队没用、不要求援,而是一个“时效性”的问题。因此,作为当事人,期待“及时有效的救援”的想法,是不现实的,有时甚至是有害的。
此外,专业装备不是万能的,装备的功能也不等于人的能力,。所以,对于“装备”的依赖心,也是要避免的。装备都有主要功能和附带功能,更有其限制,所以要认真的了解装备的功能侧重,尤其要了解其“无能为力”之处。这样才能正确的使用装备,让装备成为自身能力的补充与延伸,而不是让自己成为装备的附庸。认为购置一套齐全、高级的户外装备,就可以成为合格的户外爱好者,这种想法也是有害的。
4、盲从心
网络时代,信息分享十分便利。新手们去户外前,可以得到大量的“攻略”,还可以下载GPS的轨迹。两相结合,似乎就可以去“探险”了,起码“邯郸学步”、“亦步亦趋”,总不会出事儿吧?
可是,任何结论都是有前提条件的,科学定律也有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,并且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“彼时彼景”的“成功策略”,用于“此时此景”,仍然全部适用么?
被别人的成功经验所“误导”,盲目的踏上前人的“成功之路”,这也是导致失败甚至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所以,在学习别人的攻略时,要特别关注攻略中当时的具体环境因素和条件,再对比自己计划的环境要素,尤其是那些差异和可能的变化。其中,最重要的就是气象和地理环境要素。新手们一定要思考:去年这个时候山顶的气温是10-20°C,今年呢?攻略上是四天完成穿越,其中一天遇雨,如果遇到天天下大雨呢?还能在四天完成穿越么?GPS轨迹的路径如果被山洪、滑坡等阻断怎么办?